
(记者 范云) 9月26日上午,“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州委副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杨光波作专题发布。杨光波说,西双版纳州31个乡镇均被命名为省生态乡镇,28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生态乡镇,国家生态县市、生态州创建均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成为云南省首批唯一的‘生态州’。今年9月21日,该州获环保部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命名授牌,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美丽傣乡最靓丽的名牌。

杨光波说,西双版纳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以“护好一片林(热带雨林)、建好两个园(环境友好型胶园)、种好一棵树(珍贵用材树)、办好两个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改变两方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让天蓝、地绿、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围绕“一个跨越”和“三个定位”战略目标,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动力,努力做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示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示范、加快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垒实民族生态文化自信的示范,构筑起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发展、生态致富的绿色“中国梦”。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绿色,是美丽傣乡最靓丽的底色;生态,是西双版纳最真实的“本色”。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森林覆盖率80.79%,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森林博物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以“护好一片林(热带雨林)、建好两个园(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种好一棵树(珍贵用材树)、办好两个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改变两方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全力推动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

在着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中,西双版纳坚持做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示范、做推进生态体制改革的示范、做加快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和做垒实生态文化自信的示范,建设“美丽云南”的典范。
杨光波以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全力以赴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力以赴建“五网”,内联外通格局逐步形成;全力以赴抓脱贫,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全力以赴惠民生,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全力以赴促团结,民族团结局面更加巩固;全力以赴推改革,发展活力动力持续增强;全力以赴扩开放,重要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全力以赴抓党建,党风政风民风不断改善九个方面为内容,和与会媒体记者共同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双版纳州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稳增长、建生态、促改革、扩开放、补短板、强党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境稳定的良好局面,谱写了西双版纳发展史上崭新篇章。

五年来,西双版纳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13600人减少到26868人,贫困人口在全省16个州市中最少。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扶贫,46个贫困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水电、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卫生室、活动场所全覆盖。
此外,西双版纳州不仅发展小耳猪、茶花鸡等“短平快”项目,还着眼傣药南药、印奇果、热带水果等“管长远”的项目,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2011年至2016年,全州生产总值由197.6亿元增加到367亿元,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9:30.3:40.7优化为25.2:26.9:47.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7.6亿元增加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67元增加到25285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27元增加到10987元,年均增长15.6%,持续位列云南全省州市第3位。
同时,西双版纳州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累计为企业减免税收约8.65亿元,降低各类成本约4400多万元。此外,加快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5年来综合融资超过300亿元。

西双版纳州将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发开放两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特色生物资源、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突出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特色城镇、扩大沿边开放、促进民族团结、决战脱贫攻坚、维护边境安宁八个重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寻求突破、提速发展、跨越赶超,全力打造富裕美丽开放幸福西双版纳。杨光波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