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件事上,中国人是认真的。前有南北两方人为粽子咸甜争论不休,后有西南F4质疑微辣火锅和清汤锅。同一种美食,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就连同一道家常咸菜——卤腐,制作工艺也是百花齐放。北京有红腐乳,江浙一代有玫瑰腐乳,湖南有茶油腐乳,黑龙江有克东腐乳……
中国制作卤腐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北魏古书上就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的明确记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不必说全国各地,单看云南,卤腐的类型就多到数不清楚,令人眼花缭乱。油卤腐,素卤腐,还有菌类卤腐,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彝族鲜肉卤腐,白族叶包卤腐,哈尼族卤腐……一口卤腐,一口乡愁。在云南,卤腐是可以媲美米线的家乡的味道。漂泊在外的游子会知道,一口裹了卤腐酱汁的饵块,一份蘸着卤腐蘸水的包浆豆腐,哪怕只是一碗粥,一块馒头,一只大洋芋,配上卤腐的含金量会有多高。
绵软滑嫩,豆香浓郁,油润,微辣,咸香,甜香……入口即化,油卤腐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云南卤腐。将晾晒好的臭豆腐用白酒浸裹,香料增味,沾满辣椒,最后再用炼熟的上好菜油做点睛之笔,使卤腐充分吸收油香。封存数月,即可收获美味。与绍兴醉方腐乳,四川夹江腐乳,桂林腐乳并称“中国四大腐乳”的云南牟定卤腐是流传较广的云南油卤腐。除此以外,石林路南油卤腐,玉溪油卤腐,七甸油卤腐都是知名的云南油卤腐,而产地位于昆明晋宁的石将军卤腐,其制作豆制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手艺传承百年,卤腐油汁清澈,筷子一碰便酥软成泥,发酵的恰到好处,别有一番风味。
“我在昆明住过七年,离开已四十多年,忘不了昆明的菌子。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是菌子的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是最便宜的是牛肝菌……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东西也能吃?!”这是汪曾祺对云南菌子的回忆。每当雨季来临,云南人都禁不住山珍的诱惑,纷纷钻入山林,奈何美好的事物终究易逝,雨季苦短,人们又该如何留住一分菌味呢?菌类卤腐,似乎交上了完美的答卷,那一种让人难忘,说不清又道不明,非得亲自体会才能懂得的风味,在雨后又被融进了云南人的家常咸菜里,一年四季都能回味其鲜美。云南菌类卤腐品类丰富,各有特色,有牛肝菌卤腐,松茸卤腐,干巴菌卤腐,最经典的是鸡枞油卤腐,多见于云南易门,师宗等地。其制作技艺在传统油卤腐的基础上,将菜油替换为鸡枞油腌制,风味独特,可保存时间较长。
鸡肉烂饭,牛皮菜根,还有老鼠烂饭,凉拌蚂蚁蛋……云南的佤族在食材的选取上总些有些与众不同的思路。佤族美食普遍口味偏重,喜辣,喜香,与云南主流的油卤腐不同,佤族人特有的佤味卤腐,加入了木姜子,韭菜根,无需以油浸润直接放入容器腌制。木姜子香气独特,味道辛辣,带有一种柠檬和柑橘类水果气息的同时还混合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而韭菜根则在保留了韭菜浓郁风味的基础上,富有一种较为温和的辛辣和淡淡的甜味,同时,韭菜根爽脆的口感也极大的丰富了味蕾的体验。就这样,两种风味独特的食材相互交织,塑造出富有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的佤味卤腐。
群山环绕变幻出无穷的的丹青,大江大河浸润着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卤腐的上好品质离不开优质的原料,水源和传统的制作工艺。
云南有着悠久的黄豆种植历史,多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黄豆生长,产出的黄豆颗粒饱满,品质上成,是制作卤腐的极佳原料。加之丘北辣椒,小米辣等地道的调料以及云南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卤腐的风味更加独特。
云南的卤腐制作历史也足够悠久,先辈们尊天重地,因时而动,严格遵守备料和制作的时令,上半年制作,下半年才享用,只有契合时令的卤腐味道才正宗。
三餐四季,岁月流转。从古代传统的制作工艺到现代化的工业生产,餐桌上最不起眼的一碟咸菜,却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凝聚了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那一方鲜亮咸香的卤腐,就联结起了家乡的味道。
通联: 韩金
编辑杨文翠 校对邵艳彬 审核吴仕平
主编钱丙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