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巧家县司法局老店法律援助工作站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人,拄着拐杖,形单影只,面露凄惶。援助站工作人员人员给老人倒上一杯热水后,开始仔细询问其家庭及生活状况。
原来,该老人与其老伴已经76岁有余,育有四子一女。2008年大儿子去世,其余儿女也陆续成家,两位老人一直与和四儿子赵某敏一起生活。2016年3月以来,二老频繁出入医院,医疗花费入不敷出,再加之行动不便,于是向其余的三个子女提出每年每家轮流照管老人三个月,但二子和三子拒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奈之下,二老打算将二子和三子告上法庭。由于二老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得寄希望于法律援助工作站。
在老人如泣如诉的叙述过程中,细心的工作人员注意到,老人在叙述时目光躲闪,在工作人员试图询问一些细节情况时老人闪烁其辞并多次走出接待室,似乎在跟什么人联系。工作人员在忧心愤慨之余,敏感意识到,此案并非单纯的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儿子拒绝赡养必定事出有因。工作人员在做好登记之后,立即避开老人,随即找来了作为被告的二子和三子。一番交谈之后,工作人员了解到二子和三子生活相对拮据,并且平时与老人相处中,矛盾多发,与兄弟赵某敏不和。通过交谈,工作人员发现两位当事人也并非不明事理不知感恩之人,按照常理,应该不至于因为与老人不和睦便拒绝赡养。工作人员思忖着二位儿子的叙述,企图从中寻到线索,无奈当事人还是不肯直言。
终于,开庭调解的日子到来了,四子赵某敏也如期出现在庭审现场。从当事人双方的陈词中,工作人员很快发现,老人言谈举止间表现出对二子和三子的怀疑和敌意的同时,对四子赵某敏却表现出深深的信任和依赖。与此同时,二子和三子在言语中也隐约表现出对赵某敏的忌惮之意。工作人员将疑点转向四子赵某敏,向法官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并在法官的支持下撇开赵某敏,单独与老人及其二子三子交谈。工作人员一开始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劝诫年事已高的二老在多关心自己的同时,对待子女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要轻易被谁怂恿撺掇。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三儿子突然站了起来,对工作人员的话表示赞成,并表示只要老人能“一碗水端平”他们便愿意承担赡养义务。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的调解便容易许多。工作人员配合法官,采取迂回方法,一边劝解老人不要在子女之间厚此薄彼,另一边夸赞两个儿子明白事理。“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子女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 工作人员通过向当事人释法说理使得当事人多年的心结迎刃而解。
最终,两个儿子爽快同意履行赡养义务,并在与赵某敏以及二位老人就具体的赡养事宜协商一致,一桩赡养纠纷案至此圆满结案。
冯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