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安宁市人民法院召开推行的多元解纷诉服”及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和成效通报会,会议由法院副院长赵柏林主持,参会的有安宁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尹红伟、安宁法院速裁审判单元负责人周玉洁、昆钢法庭副庭长范玉及安宁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中央、省、市各相关主流媒体参加会议,会上,各媒体提出了法院实施多元解纷及诉调对接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创新,工作的成效及经验,社会的反响、当事人的满意度等安宁法院领导做了回答。
安宁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尹红伟在安宁市人民法院多元化解决纠纷诉讼服务简称“多元解纷诉服”及诉调对接工作情况的通报会上介绍:“五个司法”是云南法院率先提出来的,就是公正司法、为民司法、严格司法、阳光司法、廉洁司法,几乎涵盖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多元解纷”及诉调对接就是对“五个司法”的积极探索与践行。
今年以来,安宁法院在案件数量激增、办案法官短缺的形势下,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机制建立,创新“立足基层+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诉讼服务新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阳光、高效、便捷、公正的诉讼服务。

创新机制,网格管理扩大司法服务覆盖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呈现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安宁法院积极探索创新“走出法庭,组团服务进社区”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
创新安宁法院“法官进社区”工作制度,开设法官组团式服务渠道,“走出法庭,组团服务进社区”,借助基层网格化管理平台,把司法审判服务进行前置、适度前移,以此打通了职能部门的扁平化联系渠道,推动了社会矛盾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主动服务,司法为民满足群众诉讼新需求
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是服务人民群众,因此,安宁法院不断完善司法服务体系,找准司法为民着力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司法便利。
一是着力推进 “两个中心”即诉讼服务、执行指挥中心延伸建设。以法院和法庭诉讼服务中心为据点,搭建四级诉讼服务网络,努力为当事人的诉讼活动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选取金方街道朝阳后山社区等三个村(居)委会,设立法庭“便民诉讼联系点”,邀请当地基层干部或符合条件的群众担任诉讼联络员,定期在“便民诉讼联系点”办理立案、送达、调解、巡回审理等诉讼事项。法院负责指导诉讼联络员规范处理矛盾纠纷,审查并办理经“便民诉讼联系点”调解形成的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
二是开设“假日法庭”。利用节假日,安宁法院人主动放弃休息,为当事人依法参与诉讼活动提供温暖、贴心服务。
三是阳光司法走出去。建立《安宁市人民法院阳光司法实施方案》,让法官主动走出法庭,走近人民群众,认真开展阳光司法活动,注重以案释法,做到既方便群众进行诉讼,也让群众通过旁听真实的案例,现场接受法律教育,学到法律知识。实现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内部公开向外部公开转变、选择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形式公开向实质公开转变、集中公开向即时公开转变、单向公开向双向公开转变,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公信、以公开促廉洁。仅仅以裁判文书的阳光、公开为例,现在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以查到的、公开的本院的文书就有5898份。
四是推动完善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及时有效获得司法帮助,2017年,安宁法院共对19件案件的困难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15.7万余元,对21件案件的21名特困申请执行人发放救助款18.6512万元。
五是法治课堂“讲起来”。针对不同群体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以“法官授课”的形式送法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对社区群众、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等开展专题法治讲座,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2017年,安宁法院共开展法治课堂40余场次,旁听群众共计1万余人次。

与时俱进,巧用微信扩大法治宣传影响力
为进一步拓展司法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安宁法院借力手机微信平台,有效整合司法资源,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会构建“五位一体、五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建立“法官进街道微信工作群”,将街道党政领导、派出所负责人、司法所负责人、村(社区)负责人、人民调解员纳入专设微信群中,法官可通过该平台推送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法院动态工作信息等,线上指导人民调解员调解群众纠纷,并适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

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机制的核心是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由法院审判团队和人民调解员、基层组织负责人、人民陪审员、律师、诉讼服务志愿者、保险业协会调解员等第三方社会力量组成,共同承担了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职能。
第三方社会力量是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审判团队作为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的主要力量,承担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引领、推动和协调作用。一是建立了“人民调解进法庭”工作机制。二是设立律师调解工作点和法律援助工作站。三是开展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试点工作。四是在昆钢法庭建立“家事调解中心”。五是尝试人民陪审员“坐班制”。

诉调对接,齐抓共管形成社会纷争处理合力。
一是建立了“小周法官工作室”新机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前谋划、因材施治。二是创设“双调快动”工作机制,引入“引调”新招,畅通快速处理、联动调解。三是开展安宁法院“三七模式”,用三成或者三成不到的人力资源解决七成的案件数量,用70%的审判力量来突破、解决大约30%的疑难、复杂、新型、重大案件,不断探索审判规律。四是建立与政法委、信访局、司法局等的信息通报制度。五是丰富人民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常态化机制。
简而言之,可以用123来表述法院工作的特点:1就是一条主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就是“双调快动”,以及“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工作站”、“小周法官工作室”两个全新机制;3就是“三七模式”。
诉讼服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更是千头万绪,也是当事人到法院“排忧解难”“开解心结”的第一站,安宁法院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机制的建立,使法官走出法庭,当好法治宣传“播种机”;深入群众,看好舆情民意“晴雨表”;公正司法,拧紧社会公平“安全阀”;司法为民,搭好干群关系“连心桥”。 诉调对接是多元解纷题中应有之义。上述这些做法,法院将不断地跟进、改进和完善,切实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履职尽责能力,全力打造“五个司法”,为地方的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安宁市建设“滇中产业高地,现代花园城市”、守住“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提供有力有效的司法保障和全心全力的审判服务。
张弟 记者 钱丙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