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时事 云岭安全 文化教育 森林云南 关注民生 医疗卫生 名家书画鉴赏 企业形象 饮食文化 诗歌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法制报经济聚焦_云南法制经济网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 >> 正文
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张雯铭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8/1/31 20:13:12  点击次数:3587

撸起袖子加油干

——麻栗坡县董浪村贯彻落实十九大暨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精神综述

董浪村委员会隶属云南省麻栗坡县马街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 103公里,距中越边境393号界碑35公里,辖2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两种民族,2017年有农户7012848人,农民人均耕地1.06亩,人均纯收入9527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5890人,其中:已脱贫196843人,未脱贫1947人,贫困发生率1.54%。国土面积19.26平方公里,海拔1623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水量1436.8毫米,属典型的边疆高寒贫困山区。设村党委1个,村组党支部18个,现有党员154名。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村党委迅速行动,把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强化责任担当,提升“精气神”,在新的起点上做出新的、更大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话语直抵人心,催人奋进。村党员们自觉少说多做,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在真抓上下功夫,在实干上求突破,既解决贫困群众现阶段存在的急难问题,又从长远出发科学施策、耐心引导,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能致富。在党组织的引领、党员们的带动和挂钩部门的推动下,全村群众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工作呈现“三起来”的显著特色和亮点:

 

党组织引领,以梦为马踏新程,群众内生动力“强”起来”

通过十九大精神的深入学习,村党委一班人深刻领会和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直接听到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实情,知道群众正在想什么盼什么,是党紧密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是党的思想工作最前沿阵地。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联通党群干群关系的主干线、凝聚党心民心的主渠道,让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乡党委书记杨代超每月进村讲党课一次,每次都谆谆告诫大家,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与时俱进,要紧贴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在服务的方式和渠道上求新求变,快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卯足力量谋发展,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只争朝夕、脚踏实地,以苦干实干开启2018

 

一是从“学习”着手,补齐党员的“双带”短板。村党委把抓好党员学习教育放在各村组党支部建设最经常、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列出一批学习书籍和必读篇目,运用“三会一课”、形势教育报告会、党员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采取上党课、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对因年老体弱难以参加集体学习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党员和流动党员,采取上门送学、结对帮学、邮寄资料送学、微信短信互学等方式,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的教育内容不具体、方式单一、实效不明显的问题,改变了过去那种党员教育除了读报就是念文件的老套做法,探索走出了一条抓党建、夯基石、促脱贫的新路子。

 

二是从“扶志”着手,挺起贫困户的“脊梁”。引导贫困户树立“人穷志不穷”理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既送温暖,又送志气,既重“输血”,又教“造血”,确保贫困户“扶得起来”“站得起来”,“走得远”、“跑得快”。如坪子村小组村民党员王海,每年都坚持外出务工,掌握了一身过硬的致富本领,历年年收入都超10万。他自己富了,但随时牵挂本村的困难群众。2017年初,他走村串户动员困难农户青壮年外出务工,手把手教他们学习实用技术。一年下来,跟随王海外出务工的20余名村民,年收入都超5万元。这些村民返乡过春节到处夸奖说:“跟着王海出去打拼,我们有信心,腰杆也硬朗。”“今后我们自觉向党员们学习看齐,多想致富的办法,立志拔穷根。”

 

三是从“带富”着手,鼓起贫困户的“口袋”。该村154名党员主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形成了书记带困难党员、老党员,党员带困难农户的“1+1+1”结对帮扶模式。结对帮扶人每月上门开展帮扶不少于1次,与帮扶对象一起唠嗑商量发展的办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帮扶对象收入增加了。如王家坪子村小组村民王福,通过党员王海的帮带,买了一台推土机,一年时间不到,家庭收入增加5万多元;田坪子村小组村民冯育刚,通过党支部书记向文军的帮带,搞起了农村客运,家庭收入大幅增加,2017年末还翻盖了自家的房子。“口袋”鼓起来的村民们,闲暇与人拉家常说:“说实在话,家庭收入的增加,关键是靠党员们的帮带。”

 

四是从“措施”着手,防范贫困户“返贫”。村党委把扶贫工作列入党建述职清单,明确各村组党支部书记年终述职时,必须围绕当年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带动后劲足不足、返贫现象有没有等进行述职。同时推行“三访一培”、“三解一支”工作法。“三访一培”即访组长、访能人、访困难户,培养村组后备人才;“三解一支”即解矛盾、解困难、解疑惑,支持困难户发展)。跟踪掌握困难户情况,帮助临时性、突发性灾难贫困户得到及时救助。如坪子村小组村民党员程国军,早年外出学习摩托车修理,而今自主搞起了摩托车修理,年收入超10万元。他发现村内贫困户程方才房子破陋透风,冬天不保暖,又没能力自己翻盖,于是带领村内的其他几名党员为其翻盖了房子。对村内3户贫困户有即将“返贫”的情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亲自到贫困户家唠嗑、拉家常做工作,然后每户招录一名劳动力到自己的修理厂务工,工钱20003000元,月月有保障、发放到位。党员程国军的做法,其他党员纷纷效仿。走出即将“返贫”阴影的贫困户们,内心感激党员们的及时帮助,深刻认识到,脱贫的关键还得靠自己打拼,不是党员要我们发展,而是我们自己要发展。

 

五是从“长效”着手,增强群众的发展后劲。董浪村气候湿润,石山遍布,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大,适宜发展中药材。扶贫挂钩部门——文山州交警队非常重视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几次邀请外地中药材种植专家进村考察和调研后,决定带领全村农户发展中药材“滇黄精”(俗名“老虎姜”),增强发展后劲。投入前期经费24万元,育苗4亩,拟201834月分发农户移栽。资料显示: “滇黄精”属名贵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抗衰老、防辐射、抗炎、抗菌、生发乌发、固齿等功能,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中度免疫激发作用,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淋巴细胞有高度激发作用,可增强蛋白激酶活性,提高心肌细胞CAMP的水平。非常适宜做保健功能食品和化妆品开发,市场需求量大。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文山州交警队提前与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联系协商,签订收购协议,由该医院定点收购,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虽然投入成本高,还未见效,但老百姓对本地野生“老虎姜”多少有些了解,有比较、有参照,信心十足。

 

董浪村的老百姓都有喂养耕牛和种植油茶的习惯,一般情况每户喂养1头,极少数喂养23头。零星种植油茶,亩积不定。村党委与驻村工作队研究商量后,借势发力,结合部分农户想发展,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办法的实际,依托中坝村小组村民、养牛大户张荣衡,组织成立“天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而今社员增加到500余名。张荣衡租赁荒山栽草200余亩,养牛60余头,养羊30余头,带动周边农户50户,户均养殖10头以上。随即组织成立“聚鑫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陆续增加到200余名,将零星的油茶种植连片后,种植规模增加到3000亩。如今的董浪村,一些贫困群众“习惯穷”“争当穷”“等、靠、要”的思想顽疾已破除,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党员带头,雪消门外千山绿,生态宜居环境“靓起来”

村党委推行开展“三定两包”和“一增三治一责”生态宜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三定两包”即“定目标、定人员、定时限”和“包内容、包质量”。“一增三治一责”即“增绿、治乱、治脏、治污”和“落实管护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一盘棋”,确保村组生态宜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落到实处、“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取得实效。

 

“一增”方面。在各村组活动室房子周围和公路沿线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常青绿色植物,大幅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空地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一年下来,森林覆盖率增加到85%,提高了25个百分点;空地绿化率增加到96%,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三治”方面。 抓治乱,治理柴草杂物乱摆乱放、墙壁乱贴乱画、食物乱吐乱扔、垃圾乱排乱倒等环境乱象。抓治脏,对地面脏、墙体脏、生活垃圾运输车体脏等现象进行治理,消除卫生死角。抓治污,对房屋周边排污、排水管网及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整治。

 

“一责”方面。落实村组人居环境卫生责任区管护措施,村组干部和全体党员人定岗、岗定责,区区有责,人人履责,各负其责。环境治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到村组、到农户、到党员。如:背丫口村小组苗族党员王秀针、王秀伸,退休后主动放弃在城里生活、就医的优越条件,回村定居带领苗族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带头栽花种树,带头清扫进村公路和入户路,带头与村小组干部和党员一起分析、讨论研究,制定《背丫口村小组环境卫生公约》,明确三项具体的人居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措施:

 

一是建立村组领导责任制。由村组组长担任管护组长。任务职责是监督活动室周围、公共场所、路道卫生安全,协助家长教育管护小孩。严禁用石头、弹弓打玻璃;严禁用笔、石块乱画墙壁;严禁乱甩果皮、纸、饮食袋、饮料瓶等,发现及时清除和教育处理。

 

二是建立分段打扫责任制。将村内划分为若干个卫生区域,各卫生区域户以户之间分段,除打扫自家房屋内外,从房头起延伸出去分段。27户农户抽签,3户为一小组,共9个小组。小组打扫时间定为星期六早上,第一组打扫好后转交第二组,至下星期六,连接延伸下去;零散打扫时间不限,随时发现脏、乱、差,随时打扫。组轮结束后又从头开始,依次再来、成为常态。

 

三是建立牲畜粪便清除责任制。养牛户加强对耕牛的管理,拉出去放养或拉出去犁地,若拉屎在农户门前、球场坝、公路上、温饱村牌边,必须当时就清除,一旦发觉不扫者,令其将这段路的卫生清扫一个星期;养狗户必须实行圈养、栓养,不能放养或让其到处乱跑,若跑到农户家、活动室周边、球场上、公路叉路牌两旁拉屎拉尿,养狗人必须打扫干净。拴养狗必须拉出去拉屎拉尿,必须拉到山林边。狗咬伤着人,一切后果养狗人自负。

 

背丫口村小组的做法,已成为董浪村其他26个村小组的样板,村村效仿,成为自觉行动。“走进董浪村的27个村小组,经常都会碰到打扫卫生的村民,现在村村干净,不见一张落叶,不见一推禽畜粪便,生态环境真正靓起来了。”马街乡党委书记杨代超夸奖说。乡长郎学英感言说,“背丫口这个苗族村寨,天蓝、地绿、水清,路干净、人热情,有‘杨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清爽感觉。”

 

董燕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宋玉奎和党员宋玉谱,退休后也是回村定居。他哥俩为人正直,说服能力强,邻里之间偶尔发生一些小矛盾,都第一时间出面协调解决。他哥俩带头开展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不但带头打扫自家房屋前后环境卫生,村里哪里出现“脏、乱、差”,就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直到清扫、整理好后才离开。村民们问他哥俩为何那么认真,他哥俩都说,村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就是要从这些小事做起。

 

董浪村由于有众多的党员带头,各村小组“脏、乱、差”,现象都得到迅速及时的整治,公路沿线见缝插绿、铺栽草坪,栽植了兰草、木春菊、石竹、金鱼草等多种植物和鲜花,实现绿化、美化全覆盖。环境变美了,道路变干净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悠然自得的村民们踱步往来,焕然一新的活动室操场孩子们奔跑玩耍,傍晚路边小亭坐着闲聊的村民,处处呈现出祥和温馨的气息,人们享受着惬意生活。

 

部门推动,万树松罗万朵云,村组交通文明“好起来”

 “不疲劳驾驶,不超载人员,不超速飚车”;“行车中不拨打、接听手机”;“公路上不勾肩搭背,不追逐打闹,不逗留聚集”。走进董浪村委会各村小组,随处都见到公路边矗立着这样的交通安全警示牌。董浪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文明交通示范村创建,连续三年未发生一起交通伤亡事故。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得益于扶贫挂钩联系部门——文山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一是健全机构“强”责任。董浪村有28个村民小组,2005年以来,全村群众自力更生,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苦熬苦干、实干硬干,目前进村公路已全部修通,累计建设里程达50余公里,公路通组率达100%。目前拥有大小客货车辆27辆,摩托车840多台。交通的便捷,加快了村组经济发展。村党委与驻村工作队推行村组交通安全“三盯”制度,即“交警盯书记、书记盯干部、干部盯交通安全监督员”。划分交通安全责任区,村组干部及交通安全监督员对村内每名驾驶员、每辆车、每条路都包干负责、全天候管控。成立交通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村干部和驻村民警全部纳入领导小组,明确2名交通安全监督员和28名交通安全宣传员,设置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配备桌椅、电脑、电视机、DVD播放器、档案柜等办公宣教用品。小组成员划分工作职责,拟定奖惩制度,纳入全年工作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通报情况、分析形势、发现问题、部署任务、指导工作、促进合作,推进村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常态化。

 

二是突出管理“降”事故。村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对全村机动车和驾驶人逐户、逐人统计,建立台账,上门服务、跟踪管理。建立健全村组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组长”联动工作机制、路面监管工作机制、隐患治理工作机制、应急救援及处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机制,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实施道路“生命防护工程”,文山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充分履行扶贫挂钩部门职责,投入16万元完善村组道路标志标牌27块,墙面宣传标语13处、交通安全宣传栏26块、在危险路段及学校公路周边设置太阳能警示灯5盏、道口桩12根、广角镜4块、减速带5处。2名交通安全监督员常年维护、清扫路面,清除路边杂草和影响视线的树枝,禁止牲畜上路,劝阻村民在路面堆放杂物和建筑材料,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交通安全实现“两高一降”,即摩托车上牌率、年检率分别从3年前的50%上升到95%50%上升到100%,事故伤亡率从43%下降为零,未发生群众因交通事故致贫返贫现象。

 

三是宣教跟进“保”平安。村委会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栏,张贴交通安全宣传资料,每季度更新一次内容,随时满足交通安全监督员、驾驶人及广大村民的阅读认知需求。每月召开一次交通安全专题会议,提高村民及驾驶员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每半年举办一个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组织村民及驾驶员学习交通法规,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杨衡,王春文,曾廷亮,季明四名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交警部门职能作用,逐村逐户在村民、党员中宣传“有了交通安全,才能更好发展”理念。目前,该村“交通法规记在心,交通安全靠自觉”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个个守交规”的村组交通安全良好局面。

 

一年来,该村村民遵守交通安全形成常态,机动车辆的落户率、上牌率都达100%,村内无严重交通违法现象,驾驶员无严重违法行车记录,未发生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交通死亡事故或者一次重伤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广大村民的文明交通意识、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自觉性取得较大进步。

张雯铭

推荐文章  
· 昆明:嵩明县书法协会走进学校乡村厂矿
· 国务院安委办第三督导组赴滇开展安全生产工
· 云南省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 昆明市委主要领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 腾冲市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
· 晋宁区安委办部署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 云南省安监局讲党课
· 文山市一医院手术中停止治疗被停业整顿
热门点击  
· 数字经济·物联网财富盛典暨佳联大数据千人
· 云南晋宁独特的传统风味石将军卤腐深受人们
· 走进云滇观古堂_讲述罕见瓷烟筒背后的故事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
· 合作共赢共创辉煌   云南佳联大数据集团合伙
· 2024数字经济一物联网-A1财富盛典暨佳联易生
· 贵州习酒·云南醉临风酒业有限公司 2024 中
·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到会泽县危险化学品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电子邮箱 | 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871-63151829 订报及投诉:0871-63151956 内容纠错:0871-63151829 管理员信箱:ynfzbj@163.com
本报常年法律顾问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电话:15808896978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二环西路398号高新科技信息中心主楼
云南法制经济网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24 鸿昌传媒版权所有 滇ICP备13002880号-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