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时事 云岭安全 文化教育 森林云南 关注民生 医疗卫生 名家书画鉴赏 企业形象 饮食文化 诗歌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法制报经济聚焦_云南法制经济网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 >> 正文
长底布依族乡中心完小以包粽子形式传承布依稻耕文化
作者:刘崇刚  …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8/3/18 16:26:22  点击次数:3275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及农耕文化就已相当发达。布依族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俗。旧时,他们主要种植白日草、大白谷、小白谷、毛粘、红谷、白酒谷、红酒谷等品种,布依族农民一般将稻种分为粘稻和糯稻。粘稻为主要粮食,广泛栽培;布依族稻耕文化的传承,对山神的崇拜,保护了水土流失,使田地不受到冲毁;对树神的崇拜,保护了山林树木,维持了生态平衡,使人们不乱开垦上地;对水神的崇拜,使人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使稻田有水的保障;对雷神的崇拜,则认为,乱倒饭要受到雷的惩罚,使人们注意节约粮食;对土地神的崇拜使人们更珍惜土地,充分利用土地种好粮食;对牛王的崇拜使人们更加爱护它,使它更好地从事劳动。

 

近年来,长底布依族乡中心完小以建设青与蓝品质与艺术的特色学校办学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职责,着力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义务教育关爱、标准化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入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全面、均断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长底布依族乡中心完小以多种形式探索布依稻耕文化,并逐渐引入校园,在布依传统节日中,用包粽子的活动形式向学校师生传递布依稻耕文化力量。

 

在制作现场,长底布依民间艺人先向老师介绍,布依族的灰粽粑色美味香,极富民族风格,是布依族在节日时馈赠友朋的食品。粽子心选用上等糯米泡制,然后将糯米秧子或糯米草洗净晒干烧成灰,两者搅拌均匀,取出,筛去粗枝残灰,佐以花椒、八角、黑桃仁、茴香、猪肉等,用粽粑叶或竹笋壳包成长方形状,蒸食,色香俱佳,深受布依人的喜爱。

 

“在制作过程中,先将栽秧时剩的秧子洗净,捆成捆反挂于竹竿或屋檐下晒干,“六月六”时取下烧成秧灰;然后将灰和泡过水的糯米倒入石碓窝中轻轻磕至白米沾上一层灰黑秧灰后,取出筛去多余的秧灰成灰米;最后将灰米加花椒、肉丁、精盐和匀,用粽叶包成各式粽子,煮熟即成。”学校师生一边按照王师傅的指点,一边按照制作程序有序完成。

 

在传承活动中,学校邀请曲靖市音乐家协会艺术创作中心、云南文化产业联盟等艺术机构深挖细掘布依族稻耕文化,将布依传统稻耕文化引入学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优良品质。曲靖市音乐家协会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刘崇刚说:“布依族稻耕文化的传承,对山神的崇拜,保护了水土流失,使田地不受到冲毁;对树神的崇拜,保护了山林树木,维持了生态平衡,使人们不乱开垦上地;对水神的崇拜,使人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使稻田有水的保障;对雷神的崇拜,则认为,乱倒饭要受到雷的惩罚,使人们注意节约粮食;对土地神的崇拜使人们更珍惜土地,充分利用土地种好粮食;对牛王的崇拜使人们更加爱护它,使它更好地从事劳动。这一切,都必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教育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青与蓝为核心教育理念以“用青蓝品质成就孩子的未来用青蓝文化塑造孩子的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健康人生的新一代.”为育人目标,倡导“善教、乐学”的校训明晰的办学思路,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向管理规范化,环境人文化向发展。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坚持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以教学为中心装抓学生安全教育、德育工作等,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学校科技实践活动“变废为宝”也荣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0136月荣云南省中小学艺术示范学校荣管称号;20177月被国家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影为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

刘崇刚  赵凤斌  张君民

 

推荐文章  
· 昆明:嵩明县书法协会走进学校乡村厂矿
· 国务院安委办第三督导组赴滇开展安全生产工
· 云南省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 昆明市委主要领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 腾冲市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
· 晋宁区安委办部署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 云南省安监局讲党课
· 文山市一医院手术中停止治疗被停业整顿
热门点击  
· 数字经济·物联网财富盛典暨佳联大数据千人
· 云南晋宁独特的传统风味石将军卤腐深受人们
· 走进云滇观古堂_讲述罕见瓷烟筒背后的故事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
· 合作共赢共创辉煌   云南佳联大数据集团合伙
· 2024数字经济一物联网-A1财富盛典暨佳联易生
· 贵州习酒·云南醉临风酒业有限公司 2024 中
·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到会泽县危险化学品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电子邮箱 | 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871-63151829 订报及投诉:0871-63151956 内容纠错:0871-63151829 管理员信箱:ynfzbj@163.com
本报常年法律顾问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电话:15808896978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二环西路398号高新科技信息中心主楼
云南法制经济网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24 鸿昌传媒版权所有 滇ICP备13002880号-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