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永善县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统一战线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要求,统筹协调,督促各方,多措并举,结合精准脱贫、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着力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功打造了多个示范村、特色村,永善县务基镇锦屏村单彝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一、改善基础,培植产业,荒芜村变富裕村
单彝原名卢家寨 ,因古代永善彝族土酋卢氏家族聚居此地而得名。清朝改土归流,三路大军围困,久攻不下,称“紧打彝坪子”,简称“紧坪”,雅化为“锦屏”。锦屏升格为建制村名后,因仅有彝族居住而改称单彝。
由于海拔较高,四周为悬崖绝壁,加上喀斯特地质结构渗水因素,单彝村自古就严重缺水,是靠天吃饭、靠天饮水之地,主要饮用水窖里储存的雨水,人畜饮水极度困难,水贵如油远近闻名。种庄稼难生,种草木不长,缺水客观上成为制约单彝发展的瓶颈,不通电、不通路,基础设施脆弱无疑是单彝贫困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分析研判贫困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特殊措施,推进单彝经济社会发展,永善县委政府抽调统战、民宗、教育等12个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制定了建设方案,规划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培植、社会事业三大类36个子项目,总投资5000余万元。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水厂,维修数十公里干渠,彻底解决了安全饮水和土地浇灌的问题。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农网改造,解决了照明和生活用电,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生态。投入880万元,兴建了通村油路,解决了出行的安全便捷。此外,新修建民房111间,改建66间。新建节柴灶172个,改造畜圈172间,建沼气池172个,硬化院坝172个,硬化间道9.5千米,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培植支柱产业。2014年,引进良种猪推广,户均1头母猪。2015年,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每户分发1-2头黄牛,集体加强管理,社员入股分红。2017年成立了锦康土豆专业合作社,推广新品洋芋,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群众收入。2018年正筹办旅游专业合用社。村民生产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三是发展社会事业。修建村卫生室1个,文化活动场所2个,教室16间,修建了移动机站,先后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为每家每户购置配备了广播电视设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2017年,单彝村民人均有粮180公斤;人均纯收入 8413.19元,全部实现“五有一超一受益”目标,即:有安全饮水、有安全住房、适龄儿童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养老保障,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享受了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山穷水涸的荒芜之地,已成为富裕村,成为全县率先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二、发展教育,弘扬文化,文盲村变文化村
单彝自然村地处海拔1900多米的高二半山区,有7个村民小组172户628人,其中彝族552人,占88%。作为当地土著居民,彝族世世代代数千年居住在这里,后虽有少量汉族迁入,至今仍属彝族聚居村寨。村民相互交流多讲彝族母语,老辈多数人未进过学堂,终生为文盲。青年人多与四川凉山通婚,娶回妻子多数只讲彝语,不懂汉语,造成幼年子女不懂汉语,部分家庭曾出现三辈人难通汉语的情况。初入学的学生听不懂普通话,学习难度大,学习积极性差,多数人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改革开放后,虽开展过扫盲活动,收效甚微。多年来,整个自然村文盲充斥,是永善较为典型的文化落后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民族间交流交往,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县乡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开展双语扫盲。充分利用本土教师资源,实施彝汉双语扫盲,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六十岁以下的村民都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基本能听懂广播电视语音。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内容涉及生产生活,范围覆盖家家户户,主要劳力都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技能和效益。三是开展歌舞培训。以彝族达体舞、彝族酒歌、原生态歌舞、革命歌曲、汉族广场舞为主。寓教于乐,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四是实施文化上墙。172户人家,家家户户,室内室外都画上反映民族历史、民族风俗,生产生活,激励上进,规范行为的文字和图画,既美化了环境,又美化了生活,教育引导、影响带动了村民。五是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文化活动,彝族语言文字、歌舞文化、彝族毕摩文化得到较好传承,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营造了村寨文化氛围。六是狠抓义务教育。通过宣传,狠抓义教均衡工作,改变了落后的教育教学面貌,开展双语教学,吸引了学生,留住了学生,教好了学生。经过多年努力,一个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如今的单彝自然村,整个村庄统一的民族建筑装饰风格;家家户户都有一面或多面文化墙;农闲时节,或有贵宾莅临,大家聚在一块,男女老幼都能唱歌跳舞,不仅能唱红歌,还能唱原生态彝歌,少数人还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时时处处展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村文化室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陈列了当地彝族毕摩经书、毕摩法器、民族服饰、生产农具、家具等文物,还有二胡、手风琴、彝族月琴、口弦等乐器,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民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少年,没有辍学的情况,进入高中、大学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比例远远高于周边村组,折射出文化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省市多个部门多位领导曾给予认可,给予褒奖。2017年5月,云南省委宣传部到永善开展督查,深入实地调研后,督查组对单彝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给予高度评价:“在全省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转变观念,移风易俗,愚昧村变特色村
说起单彝村的愚昧,至今仍让人心悸。十八大以前,村民家里来客,不论贫富,动辄杀猪宰羊,甚至宰牛,至少也要杀只鸡,少数人家里实在没有,借都要借来杀。白酒一喝就是几十斤。名为传统风俗习惯,实为攀比虚荣,挥霍浪费。越吃越穷,越穷越吃,恶性循环,翻身很难。再说婚丧嫁娶,娶个媳妇,聘金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十万、八万,甚至更多,加上婚礼花费,即使富裕人家,一娶媳妇即变为贫困户;村民家中老人去世,牛、羊、猪等祭祀牲口多则数十头,少则十数头,即使殷实人家 ,安葬老人后也沦为负债对象。此外还有人畜混居、不讲卫生等等不良习惯。县乡党委政府分析认为,要改变单彝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且有针对性地作出安排部署,分部门、分步骤采取行动。
一是引导移风易俗。主要由统战、民族宗教部门负责。宣传讲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大家,婚姻是每个家庭的必由之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婚的目的是为生活更加幸福,举债的婚姻带来思想负担,造成生活压力,影响家庭和谐与生活幸福。告诫村民,孝敬老人重在生前,而非逝后,杀羊宰牛,大吃大喝,孝敬的是活着的他人,并没孝敬到自己的老人。引导村民保留优秀传统文化,革新传统风俗习惯中的糟粕,转变婚丧嫁娶观念,转变消费观念,厉行节约,勤俭持家。二是法制宣传教育。主要由政法、宣传部门负责。主要讲解婚姻法等法律法规,教育村民增强法制观念,帮助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长效机制。三是引导操家理屋。主要由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负责。从打扫卫生,折衣叠被开始,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家人健康,家庭幸福。四是创建文明家庭。制定评选标准,督促创建过程,组织检查验收,最后挂牌标识,给予表彰。
2017年3月,单彝自然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时的单彝,已名符其实。整个村子里里外外树木郁郁葱葱,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有特色;全村统一的民族特色建筑装饰有特色;全村老少都能唱歌跳舞有特色;房前屋后、室内室外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有特色;拥护殡葬改革,带头火化,移风易俗有特色;发展经济,成立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特色;衣着服饰、生活菜肴彝汉结合有特色;村长族长配合,国法家法并用,乡村制度与村规定民约同行,村民自治有特色;节日文化活动与经常性文化活动成为常态有特色;教育上双语教学有特色。
四、加强交流,增进团结,热点村变和谐村
单彝自清朝以来都是民族工作热点难点地区。清朝改土归流,单彝及周边彝族数万人遭到血腥屠杀,造成民族隔阂深厚,民族矛盾突出。解放初期,个别地方干部执行民族政策偏颇,制造冤假错案。1950年12月28日,单彝村有18名彝族同胞同时被冤杀,家破人亡后,部分村民迁居四川瓦岗,迫害之事成为四川凉山反叛的部分诱因。留下的村民被迫进行了长达38年的信访上访,直到1988年平反昭雪。单彝村公路旁立有“冤杀平反纪念碑”,碑上用彝汉双语刻有被冤杀的彝族同胞卢炳清等18人姓名,刻有“共产党英明”等字样。平反昭雪大会上,当时任县委统战部部长卢志祥宣布县委平反昭雪决定时,单彝村民发自肺腑地高呼:“共产党万岁”。
冤屈得到伸张,名誉得以恢复,经济得获补偿,加上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措施推进,投入力度加大,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单彝村民爱党之心,感恩之情。全体村民真心拥护共产党领导,积极支持党委政府工作,在县乡村的支持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改善基础设施,培植支柱产业,发展教育卫生,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诣社会,取得显著成效。单彝村民与周边汉族、苗族群众关系融洽,相敬如宾,多年来没有发生民族问题矛盾纠纷,没出现非正常信访上访,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2014年11月,村支书被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5年7月,村支部被授予“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7年3月,单彝自然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五、加强宣传,开发资源,封闭村变旅游村
县委政府把单彝规划为全县民族风情旅游重点村,倾力进行打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单彝又出名了!只是如今的出名和以往曾经的出名有天大的区别,以往是恶名昭著、臭名远扬,如今是美誉有加,声名远播!乡里乡亲,过去敬而远之,如今主动往来亲近。万亩草原石牌坊、七星仙池越野地、千古奇观簸箕天、虎豹乐园尖山子、清香悠扬松林风、蓝天梦幻滑草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朴实的村风民风,绿色的食品产品,特色的餐饮习俗,成为云川两岸、周边县乡节假日休闲度假胜地,吸引了西南三省乃至世界各地游客。
村子里建有两个文化活动场所,组织了文艺表演队,开办了休闲农家乐,建造了彝族杂酒小作坊,正筹办旅游专业合作社。要吃有吃的,要喝有喝的,要听有听的,要看有看的,要玩有玩的,能够开车越野,可以翼装飞行,一个偏僻封闭的村庄,已变为开放文明的旅游天堂。
单彝民族特色村寨成功打造,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基层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是永善县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统一战线的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成果;是县乡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单彝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村容村貌到吃穿住行,从自然景观到精神风貌;单彝的变化是深层次的,从表面言行到灵魂深处,从表象思维到脑海骨髓。单彝村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坚定信念、稳健步伐迈入小康时代。
作者系永善县统战部副部长 陈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