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丙申 摄影报道)2018年12月17日上午,“水墨凤羽”三人作品展在昆明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出生于大理洱源凤羽的杨跃乐、杨绍恭、赵寒分别用他们手中笔毫,以不同的心路历程、别样的审美取向呈现家乡凤羽青山围抱、绿野平畴、白墙青瓦、村庄棋布的美好家园,传承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的“文墨之乡”。 凤羽乡贤、云南学界泰斗张文勋先生在耄耋之年欣然为三位同乡才俊作品展泼墨题字并作序,“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张文勋先生的故土情怀、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挥洒笔端,鼓励和鞭策三位水墨路上的跋涉者。
张文勋先生讲话
参加开幕的有云南省委委员,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晏友琼、 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梁公卿、武警云南省总队原政委、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云南研究会会长王永银将军、云南省文联原主席郑明、火箭军政治部 原主任董海钧将军、美术家协会 原副主席孙建东、 云南省妇联 原主席、党组书记王义明、云南省政府参事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森、 著名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晓雪、昆明书法家协会主席赵翼荣、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劳伟、 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龙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张国庆、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欧阳俊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润梅、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副校长翟斌、云南民族画院院长卢阳、洱源县委副书记龚飞等众多领导及画界前辈、艺术爱好者、收藏家纷纷来到现场,共同参与这场文化盛宴。
杨跃乐致辞
杨跃乐、杨绍恭、赵寒分别出生于60后、70后、80后,分专攻花鸟、书法、山水等形式有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桑梓之地,一个崇尚“耕读传家”的父母之邦--凤羽。正是这样一种朴素的“耕读”情愫,他们从小就拿起那管笔毫,泼彩自己心中不一样的黑白线条、水墨世界。跃乐是兄长,他笔下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把形态和色彩的灵感,回归于传统来建构和呈现;杨绍恭喜欢扑拙自然淋漓挥洒、劲键洒脱的线条流美,喜欢作诗写字并著有诗集《拾墨淘诗》;小赵寒年纪虽轻,然用笔放纵洒脱、酣畅淋漓,神形兼备的创作追求已展现笔端;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也是他们艺术人生的阶段性小结。
乡贤张文勋先生见同乡后学之作品喜不自胜,以耄耋之年欣然作序:“吾乡凤羽,六诏之旧地,属浪穹,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地四面环山,形成一个方圆不到209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俗称之为凤羽坝子。其地虽小,但气候温和,村落棋布,田畴肥沃,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有“文墨之乡”的美誉。徐霞客游踪也曾到此盘桓多日,把凤羽和桃花源朱陈村相媲美也绝非过誉。由于过去这里因交通不便,相对而言,比较闭塞,经济发展也比较滞后,故其名声不大闻于外地。现在,凤羽已被列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与外地交流增多,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已逐渐被外界认知。随着大理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凤羽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也掀开了崭新的局面。凤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也逐渐引起海内外的注意。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机遇,凤羽也迎来了转型开发的春天。
赠画给昆明市博物馆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白族子弟,杨跃乐,杨绍恭,赵寒三位乡亲,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运用他们手中的彩笔,各自发挥专长,在他们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翰墨丹青中,把家乡凤羽之美,生动地呈现在广发读者面前。这三位不同年龄段的作者,他们的经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会有差别,但是对家乡的热爱则是共同的。在艺术上,他们对诗,书,画各有专长,艺术风格也有各自的面目,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同是“乡愁”的主题却呈现出万紫千红,多姿多彩的艺术境界,获得艺术上“多样统一”的审美效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晏友琼宣布书画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