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群健康快乐的老年人,53年前,正在昆明读书的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步行串联,经风雨,见世面”的伟大号召,自发成立了“云南省昆明市继红长征战斗队”,于1966年10月28日至1967年2月5日,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背着行李,打着绑腿,爬雪山,过草地,从昆明一直走到延安,白天行军走路,晚上向驻地群众演出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历时101天,行程达7200多华里,是一支完全靠步行,始终沿着红一方面军长征线路图行进的,为数不多的红卫兵长征队之一。
我们长征队共有26名队员,其中有8个大学生(云大6人,昆明医学院2人),7个中专生,7个高中生,4个初中生;男生17人,女生9人。至今已有4位同学因病、因车祸离我们而去,有3位同学失去联系。余下的19位同学,虽然分布在昆明和保山、丽江、大理等地,但隔一段时间都会在一起聚一聚。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最小的也已满69岁。
回忆起当年的壮举,我们仍会激动不已。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充满革命理想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青春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还十分贫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我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但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继承和发扬了红军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硬是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从昆明一直步行到延安。途中没有坐过一步车,也没有一个人叫过苦,掉过队。曾经拒绝了沿途很多司机用车捎我们一段路的好心,因为“我们不能欺骗毛主席”;曾经学习老红军,连续行军240华里“飞夺泸定桥”;曾经露营在毛儿盖,住宿于牛厩中;曾经饿昏在路途中,跌倒在大渡河畔;曾经为西昌青年农场的知青们挑着两箱花生(是途经该农场时,他们精心挑选的劳动成果,让我们带到延安和北京,送给延安人民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延安,交给了延安的革委会;曾经头上、身上长了很多虱子,还把它戏称为“革命虫”;曾经聆听了老红军孙明山、老船工帅世高和曾为刘伯承红军先遣队带路的彝族汉子沙玛玛赫口述当年红军路过时的动人故事……。到达延安时,望着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禁不住热泪纵横,那激动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长征途中,最艰苦最难忘的经历有两段,一是翻越夹金山,那是1966年12月11日,头天我们赶到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林场,住在长征苗圃,晚上还与林场的工人联欢,第二天一早,就在曾经为电影“万水千山”摄制组带过路的藏族向导森格加的带领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的海拔是4750米,上山时要爬著名的“五道拐”,那是因为山势太陡峭,只能迂回前进而形成的,往上爬时,非常艰苦,每一步路都要付出很大的气力。越过夹金山后,我们到达了达维公社,当时已经更名为继英公社,晚上我们又有继英公社的社员们一起联欢,当天的行程是120华里。二是过草地,那是1967年1月2日,我们从四季赶往秋季拉拉,那是最为艰苦的一天,由于路途太远,草地虽然广阔无边,但地形却已错综复杂,走着走着也就走上了,所带的干粮很有限,很快就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特别是天黑下来以后,大家顿时又紧张又害怕,是继续前进还是坐以待毙,每个人都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虽然我们到达延安后,中央就下达了停止大串联、复课闹革命的紧急通知,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得到毛主席的接见,但是101天的长征经历却成为了我们26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它改变了我们个人的历史,让我们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获益匪浅。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们这群和共和国年龄相仿的老年人。一定要遵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诲,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伟大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和智慧。
云南警官学院退休干部 王世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