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自记事起,父亲嘴边常叨念的这句俗话便深深扎根在脑海。正是这“家家有”的油茶虽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于我犹如佳肴美馔、回味无穷。
永胜油茶大致是因创制撒播于永胜而得名,用料简单,一小撮米粒、一勺化油或油渣子、一些砖茶或茶叶即可,我出生于与永胜毗邻的华坪,华坪人也爱喝油茶。童年时,故乡的小山村里还未通电,土墙青瓦的农家小院,天快黑时,外婆扒开灶灰,架好柴,深吸一口气鼓起嘴把火星吹燃,在灶房里烧一火塘,灶房里木梁红墙早已在油烟中失去了它原来的色彩,外婆踮起脚尖,用她颤颤巍巍的双手,从房梁上悬挂的铁丝钩上取下一只被烟火熏得全身黝黑的单耳小瓦罐,放在火塘一隅烤热后,放入油渣子绕罐壁一圈,再加入米粒摇晃,待米粒儿在瓦罐里烤到全身焦黄,掰下一小坨下关茶厂生产的砖茶,轻摇后,用火塘上烧沸的开水,倒入半瓦罐水,一道轻烟过后就见茶叶及米粒在瓦罐里欢腾起来,跃跃欲试地想蹿出罐子的束缚,水汽氤氲中,外婆满是褶子的脸上堆满了慈祥的笑容。
第一、二道茶味咸苦,外婆和舅舅可以过茶瘾、解劳乏,“煨茶不用巧,二十四道搅”,外婆爱说这句,随着竹筷不断搅动,第三道过后的茶,茶米渐融、油渣酥烂,香浓可口,就着灶灰里烤出来的花生,可以喂饱小孩子肚子里的“馋虫”,云云循环往复,直到无茶味方止。时逢寒冬,任窗外的风呼呼地刮,冰霜在枯草上悄然凝结,这座小小的土房里温暖的灶火、醇香的油茶、围火而坐的亲人,如电光火石般永远在记忆中定格。
渐渐地,离那坐小屋越来越远,住的不再是土墙房,也不再烧火塘做饭取暖,也再难尝到土罐油茶的醇香。父亲所在单位的食堂里有用大铁锅熬成的油茶,虽不及土罐油茶滋味地道,但在那个刚解决温饱的年代,油茶泡馒头成为我每天早晨最期待的茶点。
婆婆是土生土长的永胜人,能做咸、甜两种口味的油茶,油茶成为早餐必备。孕期时,鸡蛋红糖油茶成了我的营养早餐,在未加盐的刚沸油茶里打进一个鸡蛋,趁开水的温度快速搅动,鸡蛋如黄色桂花悬浮在油茶中,再加入陈年的红糖,味道香甜,直到做月子时,人还未起床,鸡蛋红糖油茶已摆到了床前,捧一盏“被窝油茶”,感受到厨者的全情投入和用心炮制,必里无比地甜蜜温馨,感动我至今。孩子深受影响,喜欢上了婆婆做的油茶,婆婆用铝缸烤好茶米,怕屋里油味重,就端到院子里,用小壶盛开水倒进去,“哧溜”一声,蒸汽混合着油珠儿升腾起一缕白雾,这时候孩子一溜小跑跟过去,“快看,有一朵云,奶奶是个魔法师!”孩子指着白雾说。
家里姑嫂齐聚,如果谈及油茶无不眉飞色舞,欢声笑语满棚,好似每个人都有关于油茶的故事要讲,回娘家时,姐姐也会用电磁炉煮一锅油茶配上她自己蒸的馒头,那味道勾起诸多美好的回忆,让人深切地怀念当年的各种油茶滋味。
如今的油茶,在丽江各大小饭店、农家乐、早点铺、烧烤摊都可以喝到,配料也更多,火麻油、花生末、紫苏粒、酥油或配上乳扇,味道更加香浓,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用至简的材料、至浓的真情煨制的油茶,盛着满满的挚爱,窖藏着人间至真至纯的温情。
(丽江市纪委监委 秦明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