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具有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昆明市是全省生物医药聚集区和核心区,目前已形成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双核引领,经开区等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格局。统计显示,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72.82亿元,占全省的50.3%;18户生物医药制造企业进入全省营业收入30强,占比60%。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
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黄金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多个领域,尤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
多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EV71型肠道病毒灭活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拳头产品相继上市,部分品种正在开展WHO(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工作;新冠病毒肺炎灭活疫苗、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10余个品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为“十四五”疫苗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天然药1类新药注射用冻干粉针、中药6类新药断金戒毒胶囊、长效降糖药物苏帕鲁肽注射液、金环蛇毒抗菌肽1.1类新药等10个创新药获国家药物临床批件。“三七”和“天麻”中药材、“三七”种子种苗3个标准通过国际标准认证;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可的GRAS(一般认为安全)认证,三七药材进入美国植物药原料目录;痛舒胶囊、血塞通软胶囊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以云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薇诺娜”系列产品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功效性护肤品牌。
昆明市是全省生物医药聚集区和核心区,目前已形成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双核引领,经开区等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格局。2016年至2020年,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57.66亿元增至271.66亿元,年均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由93.95亿元增至116.6亿元,年均增长7.7%。2020年,全市有规上生物医药制造业企业67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22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6户。
昆明高新区拥有全市70%以上生物医药企业,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建设,高新区先后聚集了生物产业各类企业277家,形成了以“云药”特色产业、新型疫苗产业为主,化学药、生物药、医学护肤品、人体再生医学、精准医学检测服务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力争2025年产值超1200亿元
根据规划,昆明将提升传统生物医药制造存量,做大新型疫苗、细胞产业、工业大麻等增量, 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达1200亿元至1550亿元。
在传统生物医药方面。在国家新的制药标准和采购政策之下,昆明将充分依托云南白药、昆药、贝克诺顿、龙津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巩固现有中药优势的基础上,紧盯道地药材品种,优化生产布局,打造优势配方颗粒品种。同时,积极打通南亚东南亚国家药品申报注册通道,合作共建仿制药研发生产基地,大力承接东中部化学药企到昆生产高端仿制药、首仿药、大品种仿制药和创新药,开创传统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天地。
疫苗产业是生物医药持续创新的关键领域。在新冠疫苗的需求带动下,疫苗行业正迎来高速增长。当前,昆明拥有中国医学院生物所和沃森生物两家大型疫苗研发生产机构,研发能力居全国第六,2020年疫苗批签量全国第一。下一步,昆明将加速引入新疫苗生产企业,构建生物疫苗产业链、安全链、创新链,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力争打造国际一流的疫苗产业研发创新和生产中心。
在细胞产业方面。预计未来10年细胞产业全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至8000亿元。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美誉, 昆明发展细胞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昆明将加快推进“一园一院六中心”建设,以临床技术研发为突破口,逐步过渡到新药研发,打通从存储、研发、 生产、运输、治疗到装备为一体的细胞全产业链,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细胞产业发展聚集区。
在工业大麻方面。目前全国只有云南、黑龙江在政策法律层面允许发展工业大麻,云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0%左右,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下一步,昆明将以培优工业大麻品种、改进提取加工技术等为重点,发展科研转化、总部经济、终端产品生产和贸易结算等产业链高端业态,建立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工业大麻产业集聚区、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和行业监管先行区。
郭曼 赵玲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