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0月11-15日,COP15大会第一个阶段将在昆明举行。那目前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呢?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一起来看。
9月24日,COP15云南省筹备办召开“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玉溪、楚雄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一直以来,昆明市通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督执法力度,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等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昆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富,共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其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据介绍,昆明市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7年,成立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条例、办法或细则;组织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目前已完成《昆明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进机关、进课堂等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昆明市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占地27864公顷,占国土面积比例1.33%),目前均成立了保护机构,人员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6个自然保护区都编制了保护区规划。
此外,昆明市还及时启动金沙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印发《昆明市金沙江(昆明段)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实施方案》等,强化部门协作、流域联动、交叉检查等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捕鱼销鱼的行为。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全球最大的两大种质库,收集保藏了涵盖我国不同地理单元野生植物10048种,占中国物种数的34.3%。
目前昆明植物园已收集保存了来自全球五大洲、涵盖中国不同气候带类型和地理单元,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植物资源7000余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活体植物保育、研究、展示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
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如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绝灭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同时,昆明市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植物所等科研院所和昆明市有关部门加大入侵物种监测及防控工作研究,指导各地加大入侵物种防治。昆明海关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工作,严防有害生物传入。昆明海关、滇中海关、边检、森林公安及林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配合,持续加大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走私的打击力度。
尤为一提的是,在“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森林覆盖率增长了3.8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了11%,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全市1136万亩天然林和5.85万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管护;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研究、石漠化治理等一批生态绿化科技攻坚,一些石漠化片区、干热河谷区域的生态植被得到了有效修复。
据悉,下一步昆明市将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抓好COP15大会保障工作,准备好COP15生物多样性展览展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为契机,着力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夏方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