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进来,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新民社区走出了一条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2021年9月,新民社区成功申报为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精品示范村。
花卉种植产业进村 “钱袋子”鼓起来
2017年4月,云南强尼农业有限公司花卉种植项目落地新民社区。如今,项目已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约420亩的种植温室及配套设施建设,年产花卉超过2500万支,产值超过4500万元。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花卉采后处理中心也已落成并开始试运行,每天能加工鲜切花7万支,一条覆盖种苗、种植、加工和销售的鲜切花产业链已经成型。
高品质的“花卉经济”不仅每年能为五华区贡献约300万元的税收和1亿元的农业增加值,还让当地农户增收致富,鼓起“钱袋子”。目前,企业每年支付租金约120万元,且每5年递增,惠及100余户村民,解决当地230余人就业,每个工人每月能有工资3000元,每年支付工人工资约690万元。
羊肚菌种植产业进村 新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新民社区花坡村小组发展“大棚经济”逐渐形成规模,并壮大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柱。花坡村小组从2019年试种1亩羊肚菌开始,到2020年27名村民成立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功试种8亩羊肚菌,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再到2021年合作社把羊肚菌示范种植基地扩大到50多亩,每亩净利润可达8000到10000元,探索出“村民小组+农户+合作社”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走出云南,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村民从以前种蔬菜瓜果每亩最多2000元的年利润,到如今“羊肚菌+蔬菜”轮种,每亩净利润可达10000—12000元,增收是原来的5—6倍。
如今,种植基地新增种的5亩金球盖菇也迎来了丰收,亩产可高达2000公斤,市场价能达到每公斤30元。合作社准备将种植技术推广到附近村庄,让产业兴农惠及更多的人。
“鱼菜共生”种养基地进村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新民社区老花铺居民小组有个“神奇”的“鱼菜共生”种养大棚基地。基地负责人黄桂清介绍,“鱼菜共生”是在多项技术及设备设施的应用加持下,将高密度养鱼与水培种植相结合,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不施肥。
“过滤系统会过滤鱼池水中的固体物质,微生物菌将鱼粪便中的氨氮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供给农作物生长,蔬菜吸收养分的同时对水进行净化,净化水又流回鱼池,形成一个废物利用及系统内部的资源循环。蔬菜的根系可以分泌大量的植物抗生素,所以鱼就不容易生病,隔绝土壤就杜绝了70%的病虫害,菜也长得好。”黄桂清说。
规划50亩的基地目前已完成建设30亩,亩产值可达15万元,土地流转租金惠及46户且逐年递增,13位村民实现就地务工,有了3000元的月工资收入。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拥有32个标准农用大棚、19000平方米的水培种植面积、24个25立方米水体液氧高密度养鱼池,实现年产蔬340吨、产成鱼3.6万公斤。
产业赋能促发展 强村富民促振兴
昆明市五华区农业农村局产业项目科科长何光淇介绍,近年来,五华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优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水果采摘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五华区充分发挥西翥街道是昆明城区“后花园”的优势,吸引市民到西翥赏花和采摘,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发展他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五华区有18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一家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36个蔬菜品种获得有机认证,69个品种获得绿色认证,13个品种获得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认证,近些年,五华区投入近1000万元,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五华区将继续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将“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形成特色化、协同化及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农旅融合发展,发展精品农业,提升农业品牌效益,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五华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杨武 崔志超 胡韦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