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永远跟党走
(图为王波在陆良县残联的工作照)
一朝入伍,终身受益。2019年,退役军人王波转业回乡,被安置到陆良县残联工作。回首成长路上,最令王波难以忘怀的,永远是那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涯。正是那段难忘的军营生活,铸就了王波强健的体魄、坚毅的个性和向善的品格。工作中,他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传统,勇做干事创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无悔的选择
1984年5月,王波出生在陆良县马街镇大龙潭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梦想着通过寒窗苦读,改写命运。2002年中专毕业后,参加上岗考试落榜了。尽管,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考取中专财校。但作为一名中专生,与大学生一起竞争上岗,自然不占优势,心灰意冷的他对未来一片茫然。
时值假期,县武装部到村上宣传征兵入伍工作。每次听到“为国防添彩,让青春出彩,展男儿风采”这样的宣传动员令时,他都心潮澎湃,脑海里一次次回放着在电视里看到的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投身到防洪抗险救灾等一线的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于是,王波不再迷茫。心想,何必纠结上不上岗,一定要趁年轻,去完成心中的梦想。
一日为兵,一生为荣。怀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他决定报名参军入伍。临行前,王波的父母再三叮嘱:“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2002年12月,年满18岁的他生平第一次远离父母,怀揣满腔豪情,走进火热的军营。
王波服役的第一站是贵州省空军某部队。一到新兵连,就进入紧张的高强度军训。每天摸爬滚打,令很多新兵想当“逃兵”,对刚走出校门的王波来说,也万分煎熬,他甚至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当兵的料,能不能坚持下去。每当快要坚持不下去、想要退缩时,听到嘹亮的军号声,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想起临行前父母的殷殷嘱托和自己当初毅然决然选择当兵的梦想,他就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再苦再累也要挺过去,不能给父母丢脸,绝不轻言放弃!靠着这种“小我”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他倍加珍惜身穿戎装的机遇,誓要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属于自己绚烂而无悔的青春篇章。
从此,教练场上,多了王波刻苦训练的身影。长跑跑不快,他就笨鸟先飞,每早提前一个小时加练跑步;从小体育锻炼的少,单杠上不去,每天晚上,拉不满50个就绝不回宿舍睡觉。手上老茧磨了又长,长了又磨,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刮风下雨,他从不找借口,都是咬牙坚持。
量的积累终有了质的飞跃。凭着农村孩子特别能吃苦的韧劲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子拼劲,经过一年多自我加压的“魔鬼式军训”,王波不仅身体各项体能指标达标,意志品质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和磨练。
(图为王波服役时的照片)
淬炼绽芳华
第二年,王波日渐适应和喜欢上军营生活,每每听到嘹亮军号声,还有那不知何时会划破夜空的紧急集合哨声,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是莫名的兴奋,紧张有序的军训变得富有激情和充满活力。
好男儿志在四方。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根据部队工作需要,王波先后被调遣到云南思茅,湖北随州、武汉,四川成都、乐山、绵阳、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等地服役,碾转祖国大江南北,过着简单而充实的军营生活。经过多年的锻炼和锤炼,二十出头的他在思政上日趋成熟,作风上更加过硬,也明白了当好兵不只是为父母争光,而是要让青春之花在迷彩方阵中热烈绽放,实现“大我”的人生价值。
十五年磨一剑。2002年至2019年这漫长而短暂的15年,王波把自己最好的年纪,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5年来,他参加过四川龙山山火扑灭任务、湖北随州洪水救灾任务、2008年汶川“5.12”抗震救灾等多个特殊任务,先后荣获全军优秀人才奖、获空军嘉奖一次,军区空军纪念章一枚,四川省银质奖章一枚,绵阳市铜质奖章一枚,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装备管理人才,优秀技师等荣誉。荣誉背后都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最令王波记忆深刻,且终生难忘的是参与“5.12”汶川抗震救灾任务。2008年5月12日清晨,汶川地震发生后,因王波所在部队驻地离汶川很近,他们连队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现场的惨状和呼救,容不得他们有半点懈怠,虽然不是专业救援部队,在通讯中断,无法协同的情况下,王波和战友们依然冒着余震的危险,仅靠手刨、肩扛等简单的工具施救。他们争分夺秒用生命和时间赛跑,几乎忘记了危险、忘记了害怕、忘记了疼痛,希望能找到幸存者。那时,王波多希望自己是个超人,能够力挽狂澜,救百姓于危难之中;那时,都记不得多久没有睡觉了,手套粘在血肉模糊的双手上脱不下来,心的伤痛早已掩盖了肉体的疼痛。看着表彰大会上金灿灿的奖章,王波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只因没能抢救出更多的生命,心有不甘,愧对勋章。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通过多年的实战历练,王波不仅得以壮筋骨、经风雨、见世面,更有了入党的强烈愿望。201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熠熠生辉的金色党徽催人奋进,淬炼出他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2019年退伍后,王波始终保持着在军队执行任务时的“冲锋姿态”,把对党的忠诚、责任和担当体现在残联工作这个最平凡不过的岗位上,用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
(图为王波与战友们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后的集体合影)
爱在阳光下
为尽快适应地方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2019年4月,王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陆良,等待转业安置。在安置空档期,他报名参加办公软件学习,提前做好上岗准备。面对多家单位抛出的橄榄枝,三十而立的王波这次不再迷茫,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残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实现“弱有所扶”,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王波作为退役军人的一份子和一名普通的残联干部,带着曾经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所产生的触动、善念和初心,希望借助残联这个工作平台,多为残疾人做实事好事善事,竭尽全力给家乡人民交上一份温暖答卷,不辜负这份春天的阳光的事业。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刚到县残联上班时,王波就赶上单位联合医院为行动不便、条件不好的残疾群众集中鉴定办证。看到残疾群众的不易,他总是忍不住想去搀扶他们;看着他们渴望平等对待、不带歧视的眼神,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当一个个残疾群众顺利完成鉴定,向他一一道谢时,他更加坚定做好残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耳聋儿童,他积极协调省市残联,先后为陆良17名聋儿申请人工耳蜗。记得一个耳聋小朋友的报名排到第27名,她的亲戚找他哭诉:“求求你,小孩父母已不在人世,你们可怜可怜这个孩子吧!”面对此情此景,他忙安慰道:“不要急,我们不是按报名顺序来安排手术的,是按最佳手术时机来排序,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王波特此为这个小朋友安排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康复效果也很好。每次回访,看到小朋友灿烂的笑容,他内心无不溢满成就感,也装满了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有听力障碍、脑瘫、自闭症、智力、言语障碍等困境儿童有很多,这些残疾儿童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更多人加入到尊残助残扶残的行动中。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为能让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等利好政策的架构下,王波认真解读,多渠道为残疾人寻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出路。其中,培养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类竞技比赛是残疾人在关怀与自强中活出精彩人生的一条主要捷径。4年来,王波加大对18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的筛选力度,让有特长的儿童得到发现和发展,共选送出16名优秀残疾运动员苗子;4年来,还为308人适配了助听器,帮助他们从无声的世界里解救出来……
自到残联工作至今,王波心怀残疾人,与残疾人广交朋友。残友有话愿意跟他讲,有难愿意找他帮,把他当成最贴心的“娘家人”。在得到残联实实在在的帮助后,残友都会很感激地说:“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王波总是乐于解释:“要谢也是要谢我们的党,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就没办法帮到那么多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当看到一个个残疾人康复了、生活得到改善了、家庭负担减轻了,王波的内心比谁都开心。无论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王波都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关于未来,他信心满满:“我最爱这句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现在虽然退役了,但‘永远跟党走’是我不变的本色;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不变的追求!”
身为残联人,王波扶残助残事迹虽然平凡,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大潮中,只是浪花一朵、水珠一滴、沧海一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但一滴水汇入大海的梦想和精神是伟大的,数不尽的水滴汇入大爱的洋流,就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残疾人,残疾人就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了。
(图为王波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照)
作者:李志瑶
编辑杨文翠校对邵艳彬 审核吴仕平
主编钱丙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