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吴仕平:甜棕树种植“怕涝不怕旱”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种植基地
“棕树怕涝不怕旱,特别发达的须根,吸水吸肥能力胜于其它树种,关键是树干,中空的内芯,是棉絮状组织,夏秋季节,将多余的水分贮藏起来,冬春无雨释放出来供植株生长……"上周末,全国劳模、二级研究员、保山市农业局退休专家郑家文走近隆阳区水寨乡太元村,看到老兵吴仕平种植的127亩茁壮成长的甜棕树,抚摸着大旱之下抽出的片片棕叶,感叹不已。
自小在腾冲长大的郑家文,谈到甜棕树,“腾冲有上千年的栽棕、用棕、吃棕的历史。古道马帮道上,用棕绳捆扎货物,耐腐轻巧好收拾,用棕编制的蓑衣,防寒避雨还保暖。腾冲人用棕吃棕的时间长了,自然淘汰加人工选育,形成了腾冲甜棕树这个种系。”
在隆阳区瓦房乡水源村,看到房前屋后种植的棕树,郑家文跟村民交谈道:“这应该是是爷爷辈种植的,如今流行生态环保的棕床垫,棕皮供不应求,食药两用的棕包米、棕树头,一颗剥下来收入七八十元,支持你们带动村民种植甜棕树。”
郑家文介绍,保山市五县区都有种植甜棕树,其中,腾冲市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龙陵和昌宁,施甸种植不多。种植海拔区域主要在1000—2500米之间,现在大约300万株左右,其中,可以剥棕包的有200万株左右,年产值一亿元左右,近些年开始兴起吃棕包树头。
未来如果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道路两旁,荒山荒地广泛种植甜粽树,产值应该相当不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种植基地 。
通联:洪小媛
编辑:杨文翠 校对:邵艳彬 审核:吴仕平
主编钱丙申
|